|
*转贴此篇文章,并非为SONY做广告,个人对日本并无好感,对日资企业也是,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转变"MADE IN CHINA"产品即是劣质廉价的象征却是每一位中国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期待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企业能以品质称雄于世界.
2006年5月7日,是索尼的60岁生日。虽然目前液晶电视和数码影像产品势头强劲,索尼似乎正在走出艰难时刻。但这个花甲老人所面临的景况并不乐观——英国新帅执鞭效果未现、业务整合前景不明……
索尼,真的已廉颇老矣了吗?
60年前,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定下了“绝不模仿他人”的原则。创新精神伴随索尼拼搏至今,开辟了索尼的天地,打造出SONY的金字招牌,笼络了一代又一代的消费者。
如今,当不会说日语的新董事长兼CEO霍华德·斯金格,以及新科总裁中钵良治站在一起时,这本身就是索尼创新精神的一种突破,更是新战役打响前的一次铭志。
第一章 工程师+国际商人的创新之路
2006年4月10日,在索尼总部的索尼博物馆里,62岁的Walkman(随身听)之父高蓧(音“条”)静雄同本刊记者一起观看索尼发展历史的短片时,悄悄擦拭着眼泪。
高蓧静雄的百感交集缘自于他亲眼目睹了索尼创造的现代神话:从二战后一片废墟的东京起步,到现在年营业额600多亿美元,神话背后则是近60年的风风雨雨。
工程师+国际商人
1946年5月7日,在满目疮痍的东京,20多个人挤在白木屋百货公司一间33平方米的房间里,听39岁的井深大宣读一份他花了三、四天时间准备的《创业计划书》:“建立一个自由豁达、轻松愉快的理想工厂,技术人员应以执着的信念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最佳的技能……”
力求建成“工程师的乐园”的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索尼的前身)从此成立。井深大是一位视技术为生命的人,充满了工程师的冲动与天真。在早稻田大学科学工程学院读书时,便以天才发明家而闻名。
井深大的幸运在于,找到了比自己小13岁的盛田昭夫搭档。盛田是一个家财殷实的日本传统酿酒世家的第15代传人,浑身散发着贵族气息。10岁时就开始旁听自家公司枯燥无味的董事会议的他,虽然毕业于帝国大学物理系,却有着灵敏的商业嗅觉。
天才工程师和国际商人的搭配,从此奠定了索尼的灵魂,那就是科技创新至上,营销策略辅助。
而此后的大贺典雄更是将两种风格合二为一。
当大贺还在东京艺术大学声乐系学习时,就被盛田看中,6年的穷追不舍最终让他放弃音乐而选择索尼。大贺热爱技术,读中学时曾想当一名机械工程师,以找出产品在技术上应改进的地方为追求。同时大贺又是一流的营销家,从1959年进入索尼开始,他塑造了我们熟悉的索尼产品的形象:黑、银色,精致时髦,高科技感。
“土拨鼠”的科技创新精神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井深语)”,“我们要开创一个市场,而不是去附和既存市场(盛田语)”,索尼两位创始人的话就是索尼成功的秘诀。
公司在成立初期,规模小、资金少,只能从事科技含量低的电饭锅,乃至电热毯的研究与生产。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固执地认定:把发展技术作为重点,绝不模仿其他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并在以后一直忠实地遵循着这个原则。
也正因为此,在20世纪60年代初,索尼被称为“土拨鼠般的企业”,意思是指作为小企业的索尼不断地推出了很多以前市场上从未见过,实际上也没人制造过的东西。当索尼生产出一种新产品,同行里的巨头们就会等着看是否会成功。如果成功,他们就会向市场上推出大量的相同产品,分享胜利果实。很多年里总是首先出场的索尼就像是用于实验的土拨鼠。比如在晶体管方面,索尼原先是领先的,但后来东芝投巨资建立工厂,产量一下子就超过了索尼。与那些资金雄厚、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大企业相比,根基尚浅的索尼自然处于弱势。
起初井深对于“土拨鼠”这种称呼非常气愤,但多年以后,他的态度变了。“作为电子企业,最重要的是不断将新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探索新生事物是理所当然的事,墨守成规是落伍的表现。如果灵活地运用商品化方面的土拨鼠精神的话,就会涌现出大量的新生事物。”
井深的办公桌上,后来就一直摆放着员工送的土拨鼠泥塑。
国际商人的创新梦想
如果只有技术,“技术的索尼”绝不可能成为 “世界的索尼”。
“索尼必须向世界范围拓展,这是我们的宿命,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盛田昭夫坚定地表示,因为他体会到技术之外的另一种创新需求,那是一个突破日本,创造世界的梦想。
在索尼成立初期,“Made in Japan”差不多就是廉价、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这让盛田心里非常不舒服。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世界市场对这个词语的看法。在他看来,推行国际化,将企业展现给世界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最佳途径。
这位天才的经营者为了实现公司尽快融入国际化的目的,甚至创造出一个具有国际化发音,却没有实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