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Access中国

Office中国论坛/Access中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2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腐朽中的腐朽-从研究生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18 04: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腐朽中的腐朽-从研究生说起

<HR color=#cccccc SIZE=1>

作者anrxhzh 来源http://cul.sina.com.cn/s/2002-06-26/14368.html 加入时间2004-6-29 浏览次数

  1.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TC_InfoShow.asp?ID=17289">



  2. <script>
复制代码



<HR color=#cccccc SIZE=1>





<TR>

<TD vAlign=top width="100%">

在CSDN论坛(http://expert.csdn.net/Expert/topic/1487/1487604.xml?temp=.133526)上看到下面这篇文章。作者很诚恳,说的都是切身感受。我相信名副其实的研究生肯定是存在的,不过矫枉必须过正,就来添一点过激的言论:现在的教育制度快要沦落到旧时的科举制度了,都是经世致用之学,旧时是为官,现时是为钱。为钱本身无可厚非,不过如果整个民族的眼睛里都只能容得下一个钱字,那就是一个腐朽的民族,离灭亡不远了。其实现在的教育制度还不及旧时的科举制度,因为旧时得进士出身后大都能做官,现在研究生毕业后却不见得能赚钱,要不然就不会有“多收了三五斗”之研究生版了。真真是腐朽中的腐朽,登峰造极了。

经查,这篇文章是吴苾雯女士在新浪的文化频道上刊登的长篇连载《“逃离”大学》(http://cul.sina.com.cn/liter/102.html)中的一节。我在大学时也曾有过一次失败的逃离,时过境迁,如今又迂回到当年的歧路,这次是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了。

       我一直都不太愿意提起我的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这不是谦虚,是有点儿心虚。

  

    我是国家计划内招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在实际工作中,我感觉不到自己这个硕士比人家本科生高明到哪里去,虽然学校给我们制订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内的高级人才。

  

    回想起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有很多遗憾。

  

    在读研之前,我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满怀憧憬:即将就读的学校和学科在国内很有名气,拥有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研究生的学习非常自由,我可以大量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拓展知识结构;可以彻底摆脱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那种学习模式的折磨,跟讨厌的考试、分数说“拜拜“。

  

    可是一周的课上下来,我感觉又回到本科时代。

  

    按规定,读研的3年里,我们要修满58个学分。可是在这期间,有一个学期要实习,最后一年要做论文找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学分要在1年半的时间里修完,这就意味着我的时间几乎要全部用在上课上。更不可思议的是,这50多个学分几乎都是必修课。

  

    我们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基础课、方向专业课和方向选修课4部分组成,前3部分是必修,而所谓的选修课,也是限制选修,必须得学。

  

    对这样的培养计划,导师们也意见很大,认为课程太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做研究。可是意见归意见,想法归想法,培养计划不变。

  

    第一门课是公共课。我以为老师会布置一些书目,大家回来自己读书。一上课,发现还是老师讲,学生记的老套路。看着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同学在下面低着头匆匆记录,与读本科时并无两样,我感觉又回到了本科时代。

  

    对专业课我也深深失望。首先,专业课课程设置和本科大量重复,没有拉开差距,连课程的名称都差不多。本科学的是中国新闻史,现在叫新闻史研究;本科时叫新闻编辑学,现在叫新闻编辑学研究。虽然后面加了“研究“,但内容没有多少差别,只不过细化了些。比如,新闻摄影研究,老师讲的还是照相机的结构、成像原理、感光片的种类这些基础知识。中国新闻史研究,老师居然从新闻的起源讲起。且不说我这种专业出身的,就是那些跨专业学习的同学经过入学考试,对这些内容也已经烂熟于胸。

  

    不但如此,授课内容陈旧、老化,跟社会现实几乎没什么关系。人类已进入21世纪,新闻传播业已进入一个巨变的时代,可是学的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还在重复那些讲了几十年的东西。新闻评论学研究,关注的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政论家和他们的作品,时代背景、作品风格、写作特点、主题思想不厌其烦。梁启超的评论确实写得漂亮,我们应该有了解,可是花大量的时间去总结、记忆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是什么风格,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呢?更何况,这些知识在新闻史的课堂上,在任何一本研究梁启超的著作里都有论述。这种重复学习又有多大必要呢?新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订阅订阅
2#
发表于 2004-11-29 21:06:00 | 只看该作者
老大,拜托,灌水也得有点专业精神,这样的乱七八糟的格式,谁看到都不会舒服。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2-4 03:05:00 | 只看该作者
腐朽中的腐朽-从研究生说起

在CSDN论坛上看到下面这篇文章。作者很诚恳,说的都是切身感受。我相信名副其实的研究生肯定是存在的,不过矫枉必须过正,就来添一点过激的言论:现在的教育制度快要沦落到旧时的科举制度了,都是经世致用之学,旧时是为官,现时是为钱。为钱本身无可厚非,不过如果整个民族的眼睛里都只能容得下一个钱字,那就是一个腐朽的民族,离灭亡不远了。其实现在的教育制度还不及旧时的科举制度,因为旧时得进士出身后大都能做官,现在研究生毕业后却不见得能赚钱,要不然就不会有“多收了三五斗”之研究生版了。真真是腐朽中的腐朽,登峰造极了。经查,这篇文章是吴苾雯女士在新浪的文化频道上刊登的长篇连载《“逃离”大学》中的一节。我在大学时也曾有过一次失败的逃离,时过境迁,如今又迂回到当年的歧路,这次是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了。 我一直都不太愿意提起我的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这不是谦虚,是有点儿心虚。       

  我是国家计划内招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在实际工作中,我感觉不到自己这个硕士比人家本科生高明到哪里去,虽然学校给我们制订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内的高级人才。回想起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有很多遗憾。

  在读研之前,我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满怀憧憬:即将就读的学校和学科在国内很有名气,拥有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研究生的学习非常自由,我可以大量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拓展知识结构;可以彻底摆脱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那种学习模式的折磨,跟讨厌的考试、分数说“拜拜“。      

  可是一周的课上下来,我感觉又回到本科时代。

  按规定,读研的3年里,我们要修满58个学分。可是在这期间,有一个学期要实习,最后一年要做论文找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学分要在1年半的时间里修完,这就意味着我的时间几乎要全部用在上课上。更不可思议的是,这50多个学分几乎都是必修课。   

  我们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基础课、方向专业课和方向选修课4部分组成,前3部分是必修,而所谓的选修课,也是限制选修,必须得学。     

   对这样的培养计划,导师们也意见很大,认为课程太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做研究。可是意见归意见,想法归想法,培养计划不变。      

  第一门课是公共课。我以为老师会布置一些书目,大家回来自己读书。一上课,发现还是老师讲,学生记的老套路。看着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同学在下面低着头匆匆记录,与读本科时并无两样,我感觉又回到了本科时代。      

  对专业课我也深深失望。首先,专业课课程设置和本科大量重复,没有拉开差距,连课程的名称都差不多。本科学的是中国新闻史,现在叫新闻史研究;本科时叫新闻编辑学,现在叫新闻编辑学研究。虽然后面加了“研究“,但内容没有多少差别,只不过细化了些。比如,新闻摄影研究,老师讲的还是照相机的结构、成像原理、感光片的种类这些基础知识。中国新闻史研究,老师居然从新闻的起源讲起。且不说我这种专业出身的,就是那些跨专业学习的同学经过入学考试,对这些内容也已经烂熟于胸。     

  不但如此,授课内容陈旧、老化,跟社会现实几乎没什么关系。人类已进入21世纪,新闻传播业已进入一个巨变的时代,可是学的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还在重复那些讲了几十年的东西。新闻评论学研究,关注的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政论家和他们的作品,时代背景、作品风格、写作特点、主题思想不厌其烦。梁启超的评论确实写得漂亮,我们应该有了解,可是花大量的时间去总结、记忆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是什么风格,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呢?更何况,这些知识在新闻史的课堂上,在任何一本研究梁启超的著作里都有论述。这种重复学习又有多大必要呢?新闻评论和时代是紧密联系的,为什么我们不去研究一下当代新闻评论新的发展趋势和其承担的功能呢?      

  现在连中小学都提倡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大多数课却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有一门课主要是介绍名记者和他们的报道作品,按说,这门课完全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者进行研究,然后互相交流心得和成果,再一起研讨,既锻炼大家的科研能力,又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可是,这门课的教授方式还是老师介绍、学生记录,考试考笔记。     

  这种课听起来不但乏味而且收获甚少。到了第二学期,逃课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家各忙各的,“出国派“时间用在考托考G上,“实践派“整天忙着在外面兼职打工,既锻炼实践能力,又解决生活费用。少数立志搞学术研究的同学,精力也没放在课堂上,而是转移到了图书馆。        我开始失望,我问自己,读研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浪费这3年的时光值不值得?      

  导师是什么,导师应该是引导我们走进学术研究之门的人,应该是经常能给学生以指导的人,应该是经常与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学术切磋的人。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能从导师那里得到切实的指导呢?且不说导师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如何,导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长邮箱|小黑屋|手机版|Office中国/Access中国 ( 粤ICP备10043721号-1 )  

GMT+8, 2024-9-23 17:16 , Processed in 0.13859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